最新动态

你的位置:沐鸣2 > 最新动态 > 崇祯为什么不能复制南迁的剧本

崇祯为什么不能复制南迁的剧本

发布日期:2025-06-23 20:26    点击次数:150
图片 文/ 子玉 自从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王朝之后,历史上就有了一套定都北方的王朝在面对严重内忧或者外患不能在北方立足时渡江在江南建立政权的标准模板,历史上隋炀帝杨广复制过这套模板,宋高宗赵构也复制过这套模板,但明朝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班底的情况下崇祯却没有选择渡江,而是上演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情剧目。其实崇祯不是不想南迁,而是内部矛盾的作用导致他错过了渡江的最佳时间点。 首先,崇祯是有前往南京的意愿的,也早就在讨论南迁的可行性。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朝是同时面对关外的清军和内部...

图片

文 / 子玉

自从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王朝之后,历史上就有了一套定都北方的王朝在面对严重内忧或者外患不能在北方立足时渡江在江南建立政权的标准模板,历史上隋炀帝杨广复制过这套模板,宋高宗赵构也复制过这套模板,但明朝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班底的情况下崇祯却没有选择渡江,而是上演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情剧目。其实崇祯不是不想南迁,而是内部矛盾的作用导致他错过了渡江的最佳时间点。

首先,崇祯是有前往南京的意愿的,也早就在讨论南迁的可行性。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朝是同时面对关外的清军和内部的义军的内忧外患,且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开始了东征,目标直指京师。

这个时候,崇祯就主动和主张“南迁图存”的大臣左中允李明睿商量南迁的事:“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

一句“朕有此志久矣”就可见,南迁一事,崇祯早就有此想法,只是朝廷内部统一不了意见,这件事才拖了下来。当时,崇祯已经和李明睿敲定了关于南迁的路线、护卫和饷银等有关细节,并安排了留后事宜。

但崇祯君臣就南迁一事在博弈的时候,李自成的义军却是一路高歌猛进,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在基本结束了西北的战事之后李自成就派李友和白鸠鹤等人率军于十八日渡过黄河占领了山西的荣河等县,为义军东征开路。

次年(1644)正月初八,李自成率领大军正式从西安出发,二十三日到达平阳,明知府张璘然投降,二月初八,大顺军占领太原,二十二日攻克宁武,三月初一,到达大同,明大同总兵姜瓖开门投降,六日,又接着克宣化。

在这种情况下,大顺军兵临京师城下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形势倒逼着崇祯君臣必须就南迁一事作出决策。

但是,南迁一事毕竟难以启齿,所以崇祯就想大臣们能主动提出来然后自己再勉为其难,从之。不过呢,这只是崇祯的一厢情愿,公开讨论时,大家根本就不配合他,一个个都玩起了沉默。

大臣们之所以不配合崇祯,一是怕把自己留下直面义军,更怕承担京师失守的责任,所以就主打一个沉默。

为了将崇祯留下,左都御史李邦华竟然对崇祯讲“皇上自然守社稷”的道理,建议让太子去南京监国。

面对大臣们的沉默和反对,崇祯怒了,表示自己即位十几年都没把大明朝搞好,太子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撑起社稷的担子,何况现在又是面对强敌的危局。

这个时候,给事中光时亨又站了出来攻击主张南迁的李明睿,朝廷内部因为南迁一事又陷入内耗中,而义军此时依然在攻城夺地,向京师挺近。

这个时候,崇祯即使想走也走不了了。因为,李自成在做东征的决策时是考虑了截断崇祯南迁的通道一事的。对于东征的战略,大顺军是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刘宗敏统率,在占领平阳后依次攻取太原、宁武、大同、阳和、宣化、居庸关等地,然后直指京师;另一路由大将刘芳亮统率左营,在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后沿黄河北岸进军,先占领河南怀庆府(今泌阳),次占领山西潞安府(今长治),然后东下攻取河南卫辉、彰德二府(今汲县、安阳)、北直大名府,最后经邯郸、邢台、河间攻取保定,会师京师。

刘芳亮这一路就是为了截断崇祯君臣南渡的通道,同时防止山东和南直隶的明军北上救援京师,保证李自成所率主力的顺利行军。

另外,义军在攻克太原之后,还分出一支军队由大将任继荣、马重禧等人率领东出固关,攻取真定(今正定),然后经保定会师京师。

由此可见,对于这次东征,李自成是做了周密的计划的。

图片

李自成制定了详细的东征计划

图源/剧照

刘芳亮这一路在二月下旬先是攻取了怀庆府,接着又兵不血刃占领了潞安府,东下彰德府,在三月初十的时候又接着进入广平府。随后,刘芳亮又按照既定计划收取邢台、河间等地,在三月二十四日的时候又拿下了保定。此时,崇祯已经在煤山上自杀。

可见,刘芳亮这支大顺军在将黄河北部大部分郡县纳入了大顺朝的版图之外,不仅截断了崇祯南渡的通道,阻挡了山东、南直隶明军援救京师的可能,更是有力配合李自成和刘宗敏所部顺利地攻取了京师。

同时,东出固关的一路也于三月初七进入了真定。

只能说,在崇祯君臣讨论南迁一事时,南迁的最佳时机已经被他们错过。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点,大顺军之所以进军顺利,除了义军作战勇猛、李自成规划的战略得当之外,明朝各地文武官员的主动投降也是主要原因。此次东征,大顺军在渡河之后、攻打京师之前只在宁武经历了一场像样的战役。

除了南迁一事崇祯君臣陷入内耗之外,就是调关外的关宁铁骑入卫一事也没有在短时间内统一意见。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十九日,崇祯在召对大臣时就提出了调吴三桂部入关的想法。对于这个决策,大家都明白,调关宁铁骑入关就等于将宁远拱手让给清军,所以,大家都有意回避不想承担这个历史责任,尤其是崇祯,他希望大臣们能主动替自己分担责任,表示:“此等重大军机应行与否,原应先生们主持分担,未可推诿延缓误事。”

但大臣们根本就不配合崇祯,首辅陈演就首先站出来反对,完了还联合大臣们集体劝崇祯。

就这样,直到二月底,关于是否调吴三桂入卫一事大明朝内部还是没能形成决议。直到三月初,义军已经逼近京师的情况下,崇祯才下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左良玉为宁南伯,令吴三桂和唐通率兵入卫京师。

由于决策时间实在太长,吴三桂直到三月十三日才进关。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关宁铁骑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根本就没救成崇祯。不过,就算吴三桂提前进入京师,以他那点兵力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后来的山海关大战就能证明,吴三桂必须寻求援助才能抗住李自成的军事压力。再说,大顺军当时可是兵分三路包抄京师的态势。

所以,人们还是高估了关宁铁骑的作用了。

除了在南迁、调吴三桂入卫这两件事上崇祯将其性格短板是完全暴露,就是在义军到达城下的关键时刻,崇祯依然是乱出牌的节奏,在唐通率领所部八千人入卫屯于齐化门的情况下,崇祯竟然派太监杜之秩充任监军,这个做法直接就激怒了唐通,他将崇祯赐给他的东西摔在地上愤怒地说:“我还不如一个太监。”

直接拉着队伍就撤了。

不过呢,唐通好歹还来了,山东总兵刘泽清直接以受伤为由拒绝了崇祯要求其入卫的命令,崇祯呢,也只能赐给对方银两表示慰问。刘泽清呢,不仅不感激,还带着军队直接南撤。

由此就可见,明朝失去对武将的控制的问题在这一刻被迅速放大。既然唐通和刘泽清的态度是如此,我们实在不敢保证吴三桂即使提前赶到京师他的态度到底会如何。

图片

不能高估吴三桂

图源/剧照

当时为了筹饷,崇祯也是只要求大臣们出血而不肯拿出内帑的储银,导致大家根本就不配合他,最后只筹到了二十万两银而已。尤其是崇祯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他不仅不出血还将女儿周皇后暗中给他送来要求他捐纳给朝廷的五千银两扣了二千两。

只能说,明朝末年崇祯君臣已经彻底离心。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直接投降,十六日,克昌平,十七日,进抵京师城下,正式开始攻城。当时,驻扎在城外统率京兵三大营的襄城伯李国祯也直接投降了大顺军。

崇祯呢,只能绝望地叹息:“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在尝试突围失败之后,崇祯只能前往煤山,最终以君王死社稷的剧本给大明朝画上了句号。

只能说,崇祯本可以复制晋元帝和宋高宗的剧本,但却由于决策效率太慢、成本太高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

不过话又说回来,崇祯即使去了南京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会将京师的模式复制到南京,还是会被内部矛盾和外部的军事压力所折磨,还不如选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剧本。

后来,南明朝廷的乌烟瘴气也验证了这个推断。你想,崇祯在京师的时候都控制不了局势,去了南京威望下降的情况下就更不好控制全局。

不管煤山自杀的剧本是崇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于他在史书中的定位而言,都是最好的。

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乌江畔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丁禹兮在《淮水竹亭》里演技这么棒,有点期待《南部档案》了
下一篇:特朗普称已“成功打击”伊朗三处核设施,福尔多核设施不再存在_美国国防部_美军_轰炸机
TOP